鼾症危害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打呼噜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sleepapneahypopneasyndrome,OSAHS)是一种严重的睡眠呼吸障碍,因患者夜间反复发生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和睡眠结构紊乱,导致白天嗜睡、心脑肺血管并发症乃至多脏器损害,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寿命。对于儿童患者尚可引起智力低下、发育迟缓等。所以,OSAHS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目前,虽然中医对OSAHS的认识尚处于初期阶段,对OSAHS的系统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近些年来已有不少学者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中医对OSAHS病因病机的认识

1.风温

中医学古代对本病没有专门论述,散见于风温、痰证、多寐、嗜卧、嗜睡等病症。《伤寒论》首先提出“风温为病……鼻息必鼾”,成无己的《证治准绳》认为“风温则息鼾”,鼾症的发生是因“风气雍塞、卫气不利”,风温热邪壅塞机体官窍,神机不运阴津亏伤所致。

2.热邪

近代医家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亦认为“嗜睡无节,忽然昏倒鼾睡者,两尺洪滑有力,知其肾经实而且热也”。清·吴谦的《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曰:“喉闭声鼾者,肺气将绝”、“喉闭肝肺火盛由,风寒相搏喉”,认为肝肺火盛遇风寒,内外邪争咽痛鼾。

3.阳虚

明·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论及“因喉痹而过于攻击致伤胃气者,有艰于食饮仓廪空虚亦伤胃气者,又有机体素弱不耐劳倦而伤胃气者”因“中气内虚、疼痛外逼,多致元阳飞越……以致声如鼾睡,痰如拽锯”,系脾胃气阳虚弱、痰湿内生的结果,也可能是喉痹所致。

4.痰瘀

根据现代中医的观点,鼾眠证的发生是由于过食肥甘或嗜酒无度,损伤脾胃,运化失司,聚湿生痰,痰浊结聚日久,脉络瘀阻则血运不畅,易致瘀血停聚,痰瘀互结气道致气流出入不利,冲击作声发为睡眠打鼾甚至呼吸暂停,痰浊瘀阻t蒙清窍则脑失荣养。

5.脾虚

素体脾气虚弱,土不生金致肺脾气虚,化源匮乏,咽部肌肉失去气血充养则痿软无力,致气道狭窄,气流出入受阻而发病。

6.禀赋不足

该病是由先天禀赋异常(先天性鼻中隔偏曲、小颌畸形等上气道解剖结构异常等),后天调摄失当(饮食不当所致肥胖、嗜烟成性致痰气搏击气道、外感六淫引动痰湿、体虚病后聚津成痰)所致。

(二)中医对OSAHS治疗的研究现状

中医对OSAHS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中药治疗、针灸治疗、耳穴贴压、气功导引及中西医结合治疗。

1.辨证选方

林琳等把OSAHS分为三型:湿盛者燥湿健脾,方用平胃散;脾虚者益气健脾,方用六君子汤;阳虚者温阳益气,中阳不足者以附子理中丸为主方;肾阳亏虚者以右归丸为主。

王永红等把OSAHS分为四型论治:脾虚湿阻型健脾益气,化痰除湿,方用香砂六君子汤、胃苓汤加减;脾肾两虚型益气健脾,温阳益肾,方用四君子汤合肾气丸加减;肝郁气滞型行气解郁,活血化瘀,方用越鞠丸合桃红四物汤加减;胃热湿阻型治宜清热泄腑,利湿化浊,方用凉膈散合三仁汤加减.

2.专病专方

名老中医罗泽伦认为OSAHS证属肺热壅郁,血滞痰阻,鼻窍不利,所以治疗当清热化痰,活血消瘀,方用七味消毒饮加味(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大青叶、苍耳子、辛夷花、白芷、薄荷、三棱、莪术、桃仁、石菖蒲、制胆星、藿香、桑叶、桑白皮、黄芩)治疗多例OSAHS患者,均为痊愈并未见复发。

3.针刺治疗

刘桂玲等用针刺方法治疗16例无器质病变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结果显效4例,有效10例,无效2例,取穴:百会、水沟、足三里、合谷、三阴交,配以关元、天枢、丰隆等穴,刘氏认为OSAHS与中医嗜睡、肥胖、呼吸不畅都属于痰湿壅盛、经络闭阻所致,故针刺以上穴位,可以健脾化湿、疏通经络,祛痰、利咽、通鼻窍而醒脑,以达到治疗效果。

陈弘等认为嗜睡、肥胖、呼吸不畅多由痰湿壅盛、经络闭阻所致。针刺具有健脾化痰、疏通经络、调理气机等作用的穴位可以治疗OSAHS。他们采用头针治疗本病8例。急性发作期遵“急则治其标”,缓解期遵“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取运动区、感觉区为穿刺点,每次留针约20min,连续治疗1~2个疗程。急性期治疗后,8例均恢复自主呼吸;缓解期治疗后,其中5例平均发作次数从每周1~2次降至每月1~2次,另3例治疗2个疗程后,1年内未再发作。

4.耳穴贴压?

王晓红等运用王不留行籽贴压耳穴,取穴神门、交感、皮质下、心、肺、脾、肾、垂前,每天按压3~5次,每次每穴按压10~20下,10天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显示:耳穴贴压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患者的胸憋闷、夜间憋醒、夜尿增多、嗜睡、头晕等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精神好转,尤其是胸憋闷、夜间憋醒、夜尿频繁改善更为明显,改善率≥95%。治疗组30例中显效17例,有效12例,无效1例。对照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无改善。结果表明耳穴贴压治疗后能明显改善患者睡眠中的呼吸紊乱、呼吸暂停和低通气状况以及低氧血症,从而改善睡眠结构,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

(三)中医经验治疗

1.脾虚湿困、痰浊内阻

症见睡则鼾声如雷,时断时续,反复出现呼吸暂停及憋醒;白天头晕昏沉,睡意浓浓,不分昼夜,时时欲睡,但睡不解乏,形体肥胖;伴咯吐黏痰,口干口黏或口苦、口臭,或梦多,或颈项汗出;舌体胖大,苔白厚腻或黄腻,脉弦滑。此型多见于年轻鼾症病人。

①白天治法:化痰理肺,健脾醒神。方药:橘红、生半夏、茯苓、杏仁、蔻仁、白术、石菖蒲、郁金、佩兰、生苡仁。

②晚上治法:豁痰通窍,理气宁神。方药:胆星、天竺黄、川贝、枳实、红花、石菖蒲、郁金、辛夷、枣仁、远志。

2.心脾阳虚、痰瘀蔽窍

症见鼾声轻微,呼吸短促甚至停止,胸闷胸痛时作,以刺痛为主,甚至夜间憋醒,不能平卧;白天神情淡漠,困倦乏力,口唇紫绀,面色晦暗,舌质紫暗,舌底络脉迂曲增粗,脉可有结代。此证多见于中老年鼾症病人。

①白天治法:益气温阳,活瘀祛痰。方药:生黄芪、党参、肉桂、炙甘草、龙眼肉、川芎、当归、白术、茯苓、泽泻。

②晚上治法:活血通窍,扶正安神。方药:丹参、红花、石菖蒲、白芷、白芥子、郁金、红参、川黄连、肉桂、琥珀粉。

3.肾气亏损、痰瘀互阻

?

症见鼾声轻微,呼吸浅促,甚至呼吸暂停;白天昏昏欲睡、不分昼夜,呼之能醒,旋即复寐,健忘,反应迟钝,伴夜尿频或遗尿,性功能减退,腰膝酸软,耳鸣头昏;或伴咯吐痰涎,舌淡苔白,舌底络脉迂曲,脉沉迟。此型多见于老年鼾症病人。

①白天治法:益肾温阳,化浊活瘀。方药:炒山药、熟地、菟丝子、附片、肉桂、陈皮、茯苓、当归、益母草、川芎。

②晚上治法:温肾祛痰,通窍安神。方药:仙灵脾、桂枝、山萸肉、茯苓、五味子、半夏、石菖蒲、郁金、枣仁、龙齿。

目前中医对OSAHS的病因病机有了一定的认识,治疗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今后的临床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这其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引起广大研究者的重视。

在今后和临床研究中,应在采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研究的基础上,充分了解疾病的证候分布及动态变化规律,注重病机与辨证论治上的整体统一和证候间的有机内在联系,制定出辨证分型标准和证候诊断标准,以指导临床实践;应在认真探索OSAHS病机转化规律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的诊疗技术,探索出中医证候与相关指标的相关性,科学制定适合于中医临床诊治与疗效评定规范,筛选出有效的方剂或药物,进一步开展多中心、盲法、大样本研究,并探索中医治疗的优势及其机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wiub.com/hzwh/119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