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鼾症>>鼾症危害>>ldquo暑期院士专家系列讲>>
主题:绚丽多彩的化学世界
主办: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上海市新闻出版局
承办: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上海科协大讲坛”、上海市中国工程院院士咨询与学术活动中心、新华网“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上海科技报社
时间:年8月15日(星期四)14:00—16:00
地点:上海科学会堂海洋能厅(南昌路57号)
主讲嘉宾:
吕龙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对话嘉宾:唐勇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导
对话嘉宾:王新灵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导
主持嘉宾:徐大刚上海化工研究院原院长、教授级高工
内容提要:
分子世界充满玄机,化学世界丰富多彩。对广大公众来说,分子、纳米、显微技术,这些都是“熟悉”的字眼,却又是“陌生”的知识。事实上,化学是“新物质创造和转化”的核心学科,在发展自身科学过程中,不断与其它学科和领域的交叉融合,在能源、环境、信息和人类健康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正在并将继续为人类文明、为老百姓的吃穿住行做出不可替代的巨大贡献。本次讲坛活动将邀请国内知名院士专家,在聆听风趣幽默的科普报告基础上,围绕化学科学的前沿领域和最新研究成果,并就公众关心的问题展开互动交流,展现“绚丽多彩的化学世界”。
2系列活动二:探秘激光-从在地球上造小太阳说起主题:探秘激光-从在地球上造小太阳说起
主办: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九三学社上海市委
承办:上海市激光学会、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上海科协大讲坛”、上海市中国工程院院士咨询与学术活动中心、新华网“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上海科技报社
时间:年8月16日(星期五)14:00-16:00
地点:上海科学会堂海洋能厅(南昌路57号)
主讲嘉宾:
李儒新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所长
对话嘉宾:
陈卫标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导
冷雨欣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博导
主持嘉宾:江世亮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秘书长、文汇报原科技部主任
内容提要:
太阳的巨大能量来源于“聚变反应”。以氢的同位素氘和氚为例,它们聚合成较重的氦原子时,在释放一个中子的同时,还释放出17.6兆电子伏特的能量。地球上的氘所蕴含的能量足以供人类享用多亿年。诱人的核聚变能不仅安全,原料来源还十分丰富。看来,核聚变真是人类未来能源的希望。为此,各国一流科学家都为寻找理想的可控核聚变能量而日以继夜地努力着。而“人造小太阳”是要在地球上实现类似的聚变反应,为人类带来新的能源。
系列活动三: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论坛主题: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论坛
主办: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上海市新闻出版局
承办: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人与环境影像传播平台、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上海科协大讲坛”、上海市中国工程院院士咨询与学术活动中心、新华网“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上海科技报社
时间:年8月17日(星期六)14:00—16:30
地点:上海科学会堂海洋能厅(南昌路57号)
主讲嘉宾:马莉莉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主讲嘉宾:江晓原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对话嘉宾:高春明上海市非遗保护协会会长
主持嘉宾:秦畅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广播新闻中心首席主持人
活动议程:
1、主持人介绍出席活动嘉宾2、马莉莉作“沪剧文化的历史、辉煌、经典、传承与创新”报告(40分钟左右)3、江晓原作主题拟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报告(40分钟左右)4、专家嘉宾对话互动(20-30分钟左右)5、专家嘉宾与现场听众互动(20-30分钟左右)
内容提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奇葩,它承载着历史记忆,延续着文化血脉。中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和标志。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死去的历史,需要活态传承。回归生活是最好的保护,接轨现代是最好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创新。传承与创新的体现,不仅在于展示和弘扬,应注重其内在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与创新,让具有浓厚历史文化底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民族文化与艺术繁荣发展,激发优秀传统文化生命活力,增强人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4系列活动四:探秘天气预报与气象防灾减灾主题:探秘天气预报与气象防灾减灾
主办: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上海市气象局
承办:上海市气象学会、上海市气象局宣传科普与教育中心、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上海科协大讲坛”、上海市中国工程院院士咨询与学术活动中心、新华网“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上海科技报社
时间:年8月18日(星期日)14:00—16:30
地点:上海科学会堂海洋能厅(南昌路57号)
主持嘉宾:雷小途上海市气象局副局长
主讲嘉宾:陈联寿中国工程院院士
对话嘉宾:
章震宇市应急管理局自然灾害应对和物资保障处副处长(主持工作)
邵祺翔“上海发布”办公室副主任、副主编
张军平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
赵兵科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研究员
内容提要:
分析对社会影响较大的典型台风个例,介绍台风近海异常增强特征、异常特点及成因分析,并围绕台风的发展、结构和强度变化机理,解读台风路径、强度和风雨预报技术,数值预报技术以及台风风致灾损的精细评估、火箭探测台风新技术及试验、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机理和监测预报预警进展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5系列活动五:第三届“行为评估与健康干预”科普论坛主题:第三届“行为评估与健康干预”科普论坛
主办: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
承办: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医疗健康专委会、“达医晓护”全媒体医学科普品牌、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上海科协大讲坛”、上海市中国工程院院士咨询与学术活动中心、新华网“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上海教育电视台、上海科技报社
时间:年8月19日(星期一)14:00-16:30
地点:上海科学会堂海洋能厅(南昌路57号)
主讲嘉宾及报告主题:
1、葛均波中国科学院院士;报告主题:生活方式与冠心病防治
2、黄荷凤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院长;报告主题:生活方式与妇幼保健
3、陈生弟上海交通大医院教授、主任医师;报告主题:生活方式与老年痴呆症的防治
4、董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报告主题:生活方式与鼾症防治
论坛执行主席
季建林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医院主任医师、教授
王韬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医疗健康专委会主任、医院急诊部主任
内容提要:
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在此基础上,国内学者又提出增加“早诊早治”、“良好睡眠”以及“行为决定健康”之理念。实践研究证明,按照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生活,可使高血压的发病率降低55%,糖尿病的发病率降低50%,脑卒中、冠心病的发病率降低75%,肿瘤的发病率降低33%。什么是健康的生活方式?人们的行为方式对健康会产生什么影响?健康行为干预对健康和疾病预防有何积极意义?本次论坛以“健康行为评估与干预”为主题,旨在让公众“树立健康生活理念,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养成健康生活习惯,提高健康生活品质”。
6系列活动六:对话诺奖大师-探秘神奇的生物细胞主题:对话诺奖大师-探秘神奇的生物细胞
主办: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上海市新闻出版局
承办: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上海市细胞生物学学会、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上海科协大讲坛”、上海市中国工程院院士咨询与学术活动中心、新华网“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上海科技报社
时间:年8月20日(星期二)14:00—16:30
地点:上海科学会堂海洋能厅(南昌路57号)
主讲嘉宾:
兰迪·谢克曼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分子和细胞生物学系教授
主讲嘉宾:李斌上海交大医学院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研究员
对话嘉宾:仇子龙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主持嘉宾:孟清东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研究所教授
活动议程:
1、主持人介绍出席活动领导和嘉宾
2、上海市科协领导致辞
3、诺奖获得者兰迪·谢克曼教授作报告(40分钟左右,同声传译)
4、李斌教授作“免疫细胞与免疫治疗”的报告(40分钟左右)
5、专家嘉宾对话互动(30分钟左右)
6、专家嘉宾与现场听众互动(30分钟左右)
内容提要:
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干细胞是一类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自我复制能力的原始的未分化细胞,是形成哺乳类动物的各组织器官的原始细胞。在一些特定的环境下,干细胞被诱导分化为各种组织细胞,再移植给病人,可以用于修复一些曾经被认为是不可再生的组织器官。干细胞移植技术最为神奇在于其“复制”和“修复”的能力,这也就意味着医学家们可以利用干细胞具有自我复制和分化的能力来修复体内受损的器官、神经等,达到机体功能重建和修复的目的。从根源上增强机体的自愈力,达到治愈那些不治或难治之症疾病及延寿抗衰老的目的。
7系列活动七:解读国内外最新科技进展主题:解读国内外最新科技进展
主办: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
承办: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交叉学科中心、上海市中国工程院院士咨询与学术活动中心、知识分子、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上海科协大讲坛”、新华网“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上海科技报社
时间:年8月21日(星期三)14:00-16:30
地点:上海科学会堂海洋能厅(南昌路57号)
主持嘉宾:
褚君浩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主讲嘉宾及报告主题:
1:李光明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导;解读空间与海洋领域科技进展--从环境视角谈空间与海洋的科技进展
2:薛广涛交通大学教授、博导、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解读信息与网络领域科技进展
3:吴家睿中科院生化细胞所研究员,研究组长,博导;解读生物工程领域科技进展--生命之“书”的3.0版
4:王士维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解读材料与制造领域科技进展—透明陶瓷及其应用
内容提要:
每年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的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世界十大科技进展,经新闻媒体广泛报道后,在社会上都会产生强烈反响。该项年度评选活动,至今已举办了25次。本次讲坛拟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将通过解读年国内外科技进展,帮助公众了解国内外重大基础研究科学进展,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科学热情和奉献精神,开展基础研究科普宣传,促进公众理解、关心和支持基础研究,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科学氛围。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在线预约长按并识别上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