鼾症治疗

儿童打鼾非小事附从睡姿看孩子是否聪

大部分家人认为孩子睡觉时打鼾没有害处,长大后打鼾问题就会消失,其实不然。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MonashUniversity)的最新研究显示,儿童打鼾可导致大脑损伤。

  

据澳洲“新快网”4月19日报道,研究人员发现,存在打鼾问题的学龄儿童血压会更高,恶劣行为次数会更多且智力方面也会有影响。

  

莫纳什大学霍恩教授(RosemaryHorne)表示,这是第一次有研究证明打鼾可造成实际脑部损伤。儿童打鼾的时间越长,造成的影响更严重。霍恩教授研究的对象包括名7岁至12岁儿童以及名3岁至5岁儿童,他们定期对这些孩子进行核磁共振扫描以及测试脑部含氧量,追踪研究长达3至4年。

  

此外,研究结果还显示,存在打鼾问题的学龄前儿童血压及神经认知发育正常,但恶劣行为次数增多,因此早期干预极为关键。

  

对此,专家建议,儿童打鼾一般由扁桃腺和腺样增殖体增大造成,家长如有担忧,可以带孩子至医生处问诊。

儿童打呼噜当心慢性缺氧

儿童的睡眠问题常常是阻塞性呼吸暂停综合征(OSAHS)带来的危害。耳鼻喉科专家指出,儿童睡眠障碍发病率达到21-27%,其中OSAHS的发病率达到3-5%。这种疾病主要由过敏性鼻炎、鼻窦炎、鼻息肉、腺样体肥大、扁桃体肥大等原因引发。轻则造成通气障碍,破坏睡眠结构,造成长期缺氧,影响睡眠的深睡期;重则导致一系列并发症,包括肺动脉高压、腺样体面容等问题。

专家指出,有研究发现,睡眠障碍跟多动症有密切的关系,两者虽然尚不清楚谁是因果,但干预了睡眠障碍后,患者的多动症常有明显改善,遗尿的现象也有所改善,表明两者之间的相关性越来越强。

OSAHS在儿童3-7岁最高发,最主要的早期表现就是睡觉打呼噜、张口呼吸、睡眠容易醒等,严重时会出现心脏病变、性格变异,特别消瘦,学习成绩不好等。刘大波教授提醒,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家长要引起注意,避免因慢性缺氧影响孩子的性格、面容、生长发育等情况。严重的OSAHS要进行手术治疗。“一般儿童6岁时颌面部发育已经完成60%,错过了最佳时机,手术治疗也很难逆转。”

打呼噜≠睡得香,3分钟揪出宝宝打鼾的“病根”

“呼呼呼……”

安静的夜晚,很多宝宝都会变身“呼噜娃”。

你或许以为这是孩子睡得香的表现,但事实上,打呼噜被医学专家认为是儿童睡眠障碍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仅如此,打鼾还会使宝宝变丑,耽误孩子长个儿。

鼾声里藏着5种危险

打呼噜的孩子睡眠质量并不高,长期打鼾会给宝宝带来以下伤害:

呼吸暂停

打鼾严重的宝宝多伴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可造成夜间缺氧。研究显示,差不多每5个打鼾者中就有1个会出现睡眠呼吸暂停。

损伤大脑

如果呼吸暂停持续时间较长或发作频繁,会对孩子的大脑和心脏等造成损害,出现注意力、记忆力下降,智力发育障碍等情况。

让孩子变丑

打鼾时,孩子如果张嘴呼吸,气流长时间冲击硬腭会使硬腭变形、高拱,还会导致牙齿排列不整齐、龅牙等,影响孩子的外貌。

个子矮小

打鼾会影响孩子的睡眠质量,导致生长激素分泌下降,使孩子生长发育迟缓,个子矮小、过度消瘦或肥胖。

情绪不稳

睡眠质量下降或睡眠不足,会导致孩子上课不能集中精神,也会影响宝宝的性情,使其变得易躁易怒。

哪些呼噜不正常?

正常宝宝入睡后呼吸是安静无声的,如果出现以下两种情况,医院做睡眠呼吸监测或夜间多导睡眠仪检查:

孩子在一周内有3个以上晚上出现打鼾;

入睡后经常出现呼吸不均匀、张口呼吸,伴有呼吸暂停、磨牙、反复翻身、多汗、说梦话等情况。

如果宝宝只是偶尔打呼噜,家长要及时清理宝宝的鼻涕等分泌物,保持鼻腔畅通;或者帮孩子换个睡姿。

揪出孩子打鼾的病根

有哪些原因会导致宝宝打呼噜?又该如何调节呢?

吞咽

婴儿在吃奶时未完全吞咽,或者喂奶后立刻把宝宝放下睡觉,都可能造成口腔中奶块淤积,堵塞喉咙,引起打呼噜。

建议

喂奶后,可以拍拍宝宝背部,然后喂点清水,避免口中淤积奶块。

如果宝宝出现鼻塞症状,可用含生理盐水的鼻喷剂喷鼻。

睡姿

宝宝如果常仰卧睡,易引起舌根后坠,造成咽腔狭窄,引起打鼾。

建议

最好让宝宝侧卧睡。与仰卧位相比,侧睡可以减少舌根后坠,减轻打鼾症状。

可以在宝宝睡衣背侧上方缝制一个软的弹性小球,有利减少仰睡几率。

打鼾宝宝对环境的刺激通常比较敏感,所以要创造安静、良好的睡眠环境。

肥胖

调查显示,约有6%的儿童患有鼾症,而肥胖儿童的患病率高达14%。

宝宝口咽部脂肪垫增厚,因重力作用,睡眠时喉头及舌后空间变窄,脂肪垫堆积加重了气道空间变窄,易引起打鼾。

建议

研究显示,肥胖患儿如果能减至标准体重,可改善睡眠中低氧的状态,减少睡眠呼吸暂停的发生。

枕头高度

枕头高度不合适,同样会使颈部过屈,导致气道不通畅。

建议

0~3个月的新生儿可以不用枕头;

3个月后的宝宝可以开始使用枕头,高度一般为4厘米;

1~3岁幼儿枕头高度以6~9厘米为宜;

成年后,枕头高度应在10厘米左右。

疾病

腺样体、扁桃体在幼儿时期发育很快,腺样体肥大、扁桃体肥大是儿童时期特有的疾病。

当气温变化、营养不良、抵抗力下降或上呼吸道感染时,炎症累及扁桃体、腺样体而引起进一步肿大,堵塞后鼻孔及口咽部,导致气道不通畅而引起打鼾。

建议

一般来讲,如明确为扁桃体或腺样体肥大引起的鼾症,建议手术切除。3岁以上的孩子切除扁桃体和腺样体,对身体基本没有影响。

由于慢性鼻炎和鼻窦炎打鼾的患儿,则要对炎症进行根治。▲

附:孩子聪明不聪明,从睡姿就可以看出来!

新研究显示,一个人聪明不聪明,看看小时候的睡姿就知道了。

研究人员对个健康宝宝进行睡姿研究,发现趴着睡的宝宝智力发育较快,但是躺着睡的宝宝也能够慢慢赶上趴着睡的宝宝。但是趴着睡容易突然窒息,躺着睡则安全无虞。

那么,到底要让宝宝怎么睡,才会聪明、健康又不会突然窒息呢?

研究人员建议,晚上睡觉时,最好让宝宝们躺着睡。白天午睡或有大人照顾时,再把睡姿调整成趴着睡的状态。宝宝的睡觉房间最好保持适当温度、湿度和光线,宝宝才会睡得又香又甜。

1

现场音乐能使婴儿平静

英国研究人员在不久前举行的英国医学学会会议上公开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婴儿在听过母亲轻声哼唱后,他们心跳次数也明显平稳了,他们的发育更正常了。

因此研究人员建议,所有育儿所在接生早产儿时要使用现场音乐,并鼓励母亲们用甜美的声音哼唱,以便帮助婴儿们补充发育成长中必不可少的睡眠。

研究人员强调,现场演奏的音乐不同于那些节奏强烈且不断变化的录制音乐,这些音乐不会对宝宝产生积极的影响。

他们指出,每天为宝宝现场演奏音乐或唱半小时的歌曲有助于宝宝的精神放松和心情平静。

2

用安慰奶嘴易患中耳炎

医院对名出生6—18个月的婴儿进行对比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新生儿有吮乳的强烈需要,因此在6个月内可放心地使用安慰奶嘴以减少啼哭和预防吮手指的不良习惯。

然而,如果半岁以后继续长时间使用安慰奶嘴,不仅会影响牙齿的正常发育,而且容易患中耳炎等疾病。

3

音乐可使儿童容貌美

美国研究机构研究表明,常接收悲伤、恐惧、惊吓、不愉快的信息。

与常接收愉快、喜悦、欢乐的信息比较,儿童面部的某些肌肉有着根本上的差别。

因为大脑神经使面部某些肌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久而久之愉快或悲伤的面部表情难以退去而固定下来。所以,经常让孩子听些欢快的乐曲,用音乐刺激神经,会使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的成长。不仅对孩子的智力有利,而且能使孩子的面容变得漂亮起来。

4

啼哭音调丰富的婴儿语言天赋强

德国科学家研究发现,新生儿在刚出生一周内啼哭的声调越丰富,那么当他长到一岁半时,就越能本能地学会更多的词句。反之,旋律单一的啼哭声预示着这名婴儿以后学说话困难会大些。

研究人员目前已经对大约35名幼儿进行了相关分析,首先分析婴儿发出的语音,从啼哭声中“过滤”出曲调来。结果发现,一开始声调曲线只是简单地起伏变化,到了出生后第二周,曲调就开始变得复杂了。这项研究的意义在于,对于那些啼哭声调单一的幼儿,可有针对性地尝试进行音乐方面的训练,以帮助其提高语言能力。

5

电子媒体影响儿童阅读能力

美国凯泽家庭基金会近日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称,长时间看电视或电脑对提高儿童阅读能力有严重影响。

结果显示,65%的儿童生活和活动的地方都有电视机;48%的6岁儿童拥有自己的电脑;70%的4岁到6岁的儿童使用过电脑;

在两岁以下的儿童中,43%的孩子每天都看电视。

报告指出,长时间看电视、使用电脑的儿童,很少有时间阅读书本或从事室外活动,更少有时间提高阅读能力和培养阅读习惯,在阅读上也就会遇到更多的困难。

6

胎儿在腹中也发脾气

胎儿并不是个无思维的小东西。研究表明,胎儿在妊娠5周起就能对刺激作出反应;8周时能用蹬脚、摇头等动作来表示喜好或厌恶;6个月起,胎儿就过着积极的情绪生活,不满意时也会发点小脾气。

新的研究发现,胎儿还能对母亲相当细微的情绪、情感差异作出敏感的反应。夫妻吵架、邻里纠纷对胎儿影响最大,特别是孕妇发怒时的大声哭叫能引起胎儿不安和恐惧。孕妇在此时会分泌大量的去甲肾上腺素,使血压上升,胎盘血管收缩,引起胎儿一次性缺氧,影响胎儿的身心健康。

7

婴儿过早学走路易近视

近日,一位光学权威专家提出了新的观点,认为孩子近视,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婴儿学走路越来越早了。

因为婴儿出生后视力发育尚不健全,他们都是些“目光短浅”的“近视眼”,而爬行可使他看清自己能看清的东西,这便有利于他视力健康正常地发育。

相反,过早地学走路,孩子因看不清眼前较远的景物,便会努力调整眼睛的屈光度和焦距来注视景物,这样会对小儿娇嫩的眼睛产生疲劳损害,反复则可损伤视力,这就好比近视眼不配戴眼镜会使视力越发下降一样。

附:你打的呼噜是“恶性”的吗?

“小呼噜一打,睡得可真香!”生活中,很多人都认为,打鼾(打呼噜)是睡得香的标志。但是您知道吗?呼噜其实也分“良性”和“恶性”。“恶性”呼噜其实是一种病,如果不加重视和治疗,后果很严重。这不是危言耸听,它甚至可能要人命!

呼噜还分“良性”和“恶性”?

“呼~呼~呼”晚上睡觉时,听到这样的打鼾声,估计大家都不陌生,谁还没打过呼噜!可呼噜和呼噜之间,差别大了。从打呼噜对我们身体造成的影响,可以分为“良性”和“恶性”。

仅仅从呼噜声来区分,如果鼾声均匀,呼吸没有停顿,那么就属于良性鼾症,一般是由于睡眠姿势不当或者感冒鼻塞等引起的短时期的打呼噜现象,通常对对身体没有多大危害。医院就诊。

如果鼾声忽高忽低,打打停停,且鼾声雷动,并伴有呼吸停顿的,那么就属于恶性鼾症,也就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

此外,OSAHS还可能有以下一些表现:睡眠中辗转反侧,多动(自己不知情),睡眠时被憋醒,夜尿增多;晨起口干、头痛,白天困倦、乏力、工作效率下降、记忆力减退;药物不易控制的高血压等。

OSAHS是一种病,得治!

“恶性”呼噜,会做哪些“恶”?

本来睡觉是人体修复“充电”的时候,而患有OSAHS不仅是让人睡不好觉,越睡越累、越睡越困,更严重的是,它会引起身体很多不良的反应。

OSAHS是由于睡眠时上气道反复塌陷、阻塞引起呼吸暂停和低通气,导致频繁发生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胸腔压力显著波动以及睡眠结构紊乱。

OSAHS导致的长期缺氧会对机体各脏器产生严重损害,已有大量的研究证实,睡眠呼吸暂停会增加高血压、心脏病、脑卒中、糖尿病、老年痴呆的发生率,甚至可能导致夜间猝死。

据统计,严重打呼噜的人群罹患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等慢性疾病的风险比正常人增加1.2-8.0倍。对于降压药物难以控制的顽固型高血压,其病因里很有可能就存在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此外,OSAHS还会引发很多社会问题,如白天困倦、嗜睡导致的车祸、工作出错、学习成绩下降等。如果是儿童发生OSAHS,还会导致生长发育迟缓等一系列问题。

对于“搞事情”的OSAHS,再不重视起来就要出大事了!

“要命”的呼噜,该拿它怎么办?

如果怀疑有睡眠呼吸暂停,可能需要进行睡眠呼吸情况的整夜监测,一般需要在专门的睡眠实验室里进行,根据具体病情,也可以让患者佩戴记录仪器回家监测。

多导睡眠监测可以同步记录口鼻气流和血氧饱和度、心脏和大脑的活动、肌肉的运动、身体的运动、血压和鼾声等,是一种无痛苦、无风险的检查,也是公认为诊断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金指标。

对于可能“要命”的OSAHS,目前首选的治疗方法是持续正压通气治疗,也就是呼吸机治疗。有专家比喻,呼吸机治疗就像近视眼戴眼镜。它只是一个辅助治疗器,睡眠过程中需要持续佩戴,从而使气道内正压撑开上气道软组织塌陷区域,保持上气道开放,睡眠时不再打呼噜、憋气,不再出现呼吸暂停等现象。

此外,还可以采取口腔矫治器、外科手术等治疗方法。减肥、侧卧睡眠、戒烟、睡前避免饮酒等保守治疗方法对于缓解OSAHS症状也有一定帮助。

文章来源:环球网,国际儿童专家频道,科学育儿师,康复汇

赞赏

长按







































有治疗白癜风的偏方吗
北京治疗白癜风有名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cwiub.com/hzzl/7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