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鼾症>>鼾症治疗>>张喜奎杏林耕读传薪录鼾症医案一则医>>
江某某,男,61岁。年9月2日初诊。
主诉:打鼾10余年。
病史:患者既往有过敏性鼻炎病史,1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夜间入睡后鼾声连连,经多方治疗,反复发作至今,症状时轻时重。现夜间打鼾,伴口干,身困乏力,常有鼻塞症状,寐一般,二便调,舌淡苔白,脉沉。
处方:桂枝汤加减。
桂枝15g白芍15g甘草5g
太子参20g白鲜皮20g连翘20g
生地黄12g徐长卿20g辛夷12g
麻黄12g五味子12g
七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餐后四十分钟温服。
二诊(.7.28):患者诉服上方七剂后其妻子听闻其鼾声明显减轻,遂自行停药未再就诊。近一月以来,打鼾复作,仍常感鼻塞,余可。舌淡苔白,脉沉。予上方改连翘15g,去太子参、生地、徐长卿,加黄芪15g、地肤子20g、苍耳子12g、谷麦芽各15g、青陈皮各12g,七剂,煎服法同前。两月后带其亲朋来诊,诉服上方后鼾声停止,近2月偶有发作。
按语:鼾症的发生的主要原因为鼻和鼻咽、口咽和软腭及舌根三处发生狭窄、阻塞,再加上睡眠时咽部软腭松弛、舌根后坠等导致气流不能自由通过咽部的气道,振动咽部软组织就会发出一种巨大的鼾声。西医方面治疗手段较为匮乏,且收效一般,中医药治疗此病中收效显著。鼾症与《伤寒论》第12条中所载“鼻鸣干呕”有相似之处,乃气机升降失常,肺气不畅,上逆而发鼾。
本案患者素有鼻疾,肺气不利,营卫失和,卫气不固,风邪内袭,夹浊上阻清窍,故鼻塞;气机不畅,肺胃之气不降而逆,清窍受阻,故鼾声连连;气机阻滞,津液上承受阻,故口干;久病气虚,气力不足,体虚无力,故感身困疲乏。结合舌脉,当辨为营卫不和,风邪上扰,肺气不降,浊邪阻窍之证。
《伤寒论》第12条云:“太阳中风……鼻鸣干呕,桂枝汤主之。”故吾师治以调营和卫,祛风通窍,方以桂枝汤为主加减化裁。方中桂枝宣通卫阳,祛风逐邪;芍药,敛阴合营,二药一散一收,调和营卫,恢复气机正常升降;麻黄,五味子相伍亦有此意,辛散酸收并用,肺气宣发肃降可复;太子参,益气健脾,生津润肺,增其气力;白鲜皮、徐长卿并用,合奏祛风散邪之功;生地黄与风药相伍,防其损伤阴津;李杲言连翘可“散诸经血结气聚,消肿”,故用之散鼻部有形无形之气结,使气道通利;辛夷乃治鼻之要药,《本草纲目》云:“肺开窍于鼻,而阳明胃脉环鼻而上行,脑为元神之府,鼻为命门之窍;人之中气不足,清阳不升,则头为之倾,九窍为之不利。辛夷之辛温走气而入肺,能助胃中清阳上行通于天,所以能温中治头面目鼻之病。”诸药并用,辛散酸收,祛风散结,补气通窍,则营卫和,气机畅,邪气祛,中气健,鼾症自消。
二诊乃时隔近一年后症状复发,症状同前,鼾声连连,伴鼻塞,故仍守前法,减连翘量,去生地、徐长卿;再易太子参为黄芪,因黄芪补气健脾之力更甚;并加入地肤子与白鲜皮相伍,祛风止痒;加苍耳子伍辛夷,二药效专与鼻部,共宣通鼻窍;谷麦芽,健胃消食,助胃行药力,青皮,陈皮并用,疏肝理脾,畅气机,行滞气。继进七剂,仍收良效。
免责声明:本平台所发布的内容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我们分享此文的目的是传播和学习交流中医。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本平台所涉及的方药切不可盲目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