鼾症治疗

张喜奎杏林耕读传薪录鼾症医案一则

患者提问:白癜风会传染吗 http://www.bdfyy999.com/bdf/zhuanjiadayi/changjianwenda/m/3328.html

何某,男,49岁,年3月22日初诊。

主诉:鼾声响亮10年余。

现病史:患者1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入睡后即打鼾,鼾声随年龄逐渐响亮。近3年出现睡眠时呼吸暂停,常憋醒。医院耳鼻喉科,建议手术治疗,患者拒绝,遂来寻求中医诊治。辰下患者精神一般,纳可,二便调。查体:舌尖红苔白厚,脉沉。

处方:二陈汤加减。

姜半夏12g茯苓12g黄芪20g

陈皮12g麻黄12g五味子12g

丹参18g葛根20g辛夷9g

甘草5g神曲12g竹茹9g

十四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餐后三十分钟温服。

二诊(.4.5):药后鼾声较前数量减少,近1周未出现憋醒情况。查体:舌质淡苔白稍厚,脉沉。予前方去黄芪、丹参、葛根、竹茹、神曲,加炒枣仁15g、连翘15g、苍耳子12g、牡蛎30g(先煎)、合欢皮20g,辛夷改为12g,续进十四剂,煎服法同前。

3月后患者因感冒求诊,诉现偶有鼾声,未出现呼吸暂停,症状已基本痊愈。

按语:打鼾在现代医学中指睡眠时上呼吸道狭窄使悬雍垂发生振动而发出的鼾声。多因扁桃体肥大,舌体过大等所致。严重者出现呼吸暂停,影响大脑血供,甚至可危及生命。现代医学对其治疗手段较匮乏,多以佩戴呼吸机辅助呼吸或手术治疗。其费用较高,患者较难配合,手术治疗后症状仍可再次出现。

祖国医学把打鼾归为鼾症范围,早在《伤寒论》中即出现鼾的症状:“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早期鼻鼾多作为疾病的一种伴随症状,直至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首次将其作为一种独立的病症。书中言“鼾眠者,眠里喉咽间有声也。人喉咙,气上下也,气血若调,虽寤寐不妨宣畅;气有不和,则冲击喉咽,而作声也。其有肥人眠作声者,但肥人气血沉厚,迫隘喉间,涩而不利亦作声。”认为此病因肥人气血不调而致。

本案中患者夜间鼾声响亮,伴呼吸暂停,憋醒,余无他症。吾师观其舌尖红苔白厚,切其脉沉。舌尖红乃其心经有热,心神受热邪扰动,神明不安,则夜寐难安;苔白厚乃痰湿内盛,湿阻气机,气机不畅,则鼾声连连;脉沉则此病病位较深,以正虚邪实为主。遂辨证为湿阻气机,痰火扰心证。故治以理气燥湿,清热化痰,以方用二陈汤为主方加减。

二陈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原方以“治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此方乃燥湿化痰之良方,在此方基础上加黄芪、葛根,补气健脾升清,脾气健运则湿浊自消;麻黄与五味子均入肺经,此二药一散一收,顺应肺气宣发肃降之功,调畅气机,气顺则鼾声自灭;再加入丹参,活血祛瘀,凉血散结,咽部腺样体增大在中医上多与血瘀有关,故以丹参活血消肿散结;《本草纲目》言“肺开窍于鼻,而阳明胃脉环鼻而上行,脑为元神之府,鼻为命门之窍。人之中气不足,清阳不升,则头为之倾,九窍为之不利。辛夷之辛温走气而入肺,能助胃中清阳上行通于天,所以能温中治头面目鼻之病”,故以辛夷通鼻开窍,则气有出路,鼾声可减;方中竹茹味甘,性微寒,加之亦取温胆汤之意,清热化痰,去心经之痰火;再加神曲固护脾胃,诸药共奏良效。

二诊诸症皆缓,观其舌质淡苔白稍厚,切其脉沉。可知其痰浊始去,热邪已除。故仍仍以二陈汤为主方,易竹茹,丹参为连翘,连翘清热亦可散结、消肿。加入苍耳子配合等量辛夷,加强通利鼻窍之力。再去黄芪、葛根、神曲,加炒枣仁、牡蛎、合欢皮,养肝宁心,解郁安神。继进十四剂后疾病基本痊愈。

免责声明:本平台所发布的内容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我们分享此文的目的是传播和学习交流中医。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本平台所涉及的方药切不可盲目引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cwiub.com/hzzl/990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